近日,國內機器人產業界傳來重大消息,正式宣布啟動人形機器人的規模化量產。探訪人形機器人超級工廠發現,該領域眾多關鍵零部件的精密加工環節與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存在顯著交集,體現了技術與供應鏈的深度融合。據業內專家透露,預計到2025年,人形機器人的產業化進程將顯著加速,生產成本有望控制在20萬元人民幣以內。
這一成本的大幅削減預示著人形機器人將從高端專業市場穩步邁向大眾消費市場,廣泛應用于家庭及企業多種場景。以往,受制于技術復雜度和高昂制造成本,人形機器人主要服務于科研及高端工業領域。而今,隨著核心部件如傳感器、電機、控制系統的成本降低及規模化生產的推進,人形機器人價格日益親民,有望在消費級市場、服務業、醫療、教育等多個領域大放異彩。例如,它們將在家庭中承擔家務、陪伴老人兒童,在服務業中擔任酒店接待、商場導購等角色,在醫療領域輔助康復訓練或提供護理服務。
成本的下降還激發了更多企業和研究機構的參與熱情,加速了技術創新與功能優化。人工智能、機器視覺、自然語言處理等前沿技術的融入,將使人形機器人更加智能、貼近人性,更好地適應多樣化需求。
當前,機器人制造公司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產品形態日益豐富,涵蓋雙足人形機器人、輪式機器人、四足機器狗等多種類型。國際舞臺上,特斯拉Optimus計劃于2025年量產其擎天柱機器人,波士頓動力的Atlas機器人以卓越運動能力著稱,軟銀Pepper機器人則在服務領域嶄露頭角,此外,獲得OpenAI投資的人形機器人初創企業1X也備受矚目。國內方面,華為、騰訊、小米、智元、宇樹、地平線、優必選等眾多企業及初創公司紛紛加入機器人制造熱潮。
截至2024年底,國內人形機器人整機制造商數量已超過80家,全球范圍內更是接近150家。展望未來,業內普遍預計2025年人形機器人行業將迎來“百機大戰”,各類創新產品將密集發布,產業鏈步入黃金發展期,開啟智能機器人新時代的序幕。
落腳到A股市場,關注人形機器人整機企業,以及產業鏈中的電機、減速器、傳感器、軸承、機器視覺、激光雷達、PEEK材料等核心環節的核心企業。